当纪录片受众是年轻人时进化迭代成主流

更新:2025-08-20 20:05:01来源:互联网

《人生海海》海报

《游弋在风暴之中》海报

随着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近几年,鲜少有纪录片成为现象级爆款。那么年轻人还爱看纪录片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主场迁移到了互联网平台。比如B站,成为国内纪录片规模最大的出品平台之一。此时的纪录片,已经具备很强的互联网特色,且瞄准年轻人的需求。

实际上,互联网上的纪录片定义变得宽泛了,一些视频博主自发记录、创作的一系列科普类、社会人文类视频,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就是纪录片”。

今天的纪录片,一直在进化迭代。

在普通中挖掘共鸣

当纪录片《人生海海》在B站上线时,没有人能预料到,它会收获如此多的好评。它的题材不够猎奇,就是城市餐饮服务业;描述的人物不够特别,就是一群素得不能再素的城市打工人;记录的内容,也是普普通通,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分渲染。但它触动了大批网友的共鸣。在互联网时代,网友们对纪录片的期待、审美、诉求,是否发生了某种变化?

“城市里的服务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存在却总被忽视。”《人生海海》制片人王志强的这句话,道出了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在多年制作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现象:镜头总是对准店主、厨师,美食可以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但与顾客接触最频繁的服务员却成了“隐身人”。他们没有名字,没有故事,只是“工具人”。这种观察催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这些“消失的群体”赋予姓名和尊严。

但他深知,纯素人的题材面临“流量”挑战——凭什么观众要花时间,来看和自己同样平凡而普通的城市打工人生活?团队在策划之初引入三个关键元素:以知名餐饮品牌店为载体,满足观众好奇心;借鉴《熊家餐馆》《东京大饭店》等影视作品的群像叙事模式,虽然是纪录片,但是设定了人生成长线,构建服务员、店长、后厨人员之间的关系羁绊;采用连续剧,通过六集内容形成完整故事链,增强观众黏性。

“我们想做的不是美食纪录片,而是人的纪录片。”王志强强调。所以当店长面临中年职场危机,当服务员对着老家家人视频泪流满面时,观众看到的是每个在城市里为生活奔波的自己、普普通通的自己,因为足够的“普通”而共鸣。

两个月的拍摄周期背后,是长达半年的前期策划。为了让素人放下戒备,导演组做出了一个非常规决定:正式入职这家餐饮店。他们通过面试、体检,穿上工服擦桌子、传菜、值夜班,与服务员同吃同住半个月。“当你和他们一起蹲在地上擦油污时,镜头就不再是闯入者。”他们在镜头前自然流露对孩子的愧疚,这些真实瞬间构成了最动人的片段。

后期制作更是一场拉锯战。第一集的初剪被推翻了3次,从最初想解释“为什么拍这么一群素人”,到最终聚焦“城市打工人的重复日常”,团队反复权衡、选择。

观众的反应超出了团队预期。比如,女儿生日时,服务员在家里也自然而然、真心诚意为女儿唱起门店的“生日祝福”歌,弹幕里“企业文化入侵家庭”的讨论刷屏;而女性管理者深夜为家人落泪,又让无数职场女性感同身受。这些被观众反复讨论的“名场面”,有些在策划之内,有些则是意外之喜。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