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录片受众是年轻人时进化迭代成主流(2)

更新:2025-08-20 20:05:01来源:互联网

平时雷厉风行的职业女性,被问及“为什么不把家人也接到大城市来”时,突然泣不成声。“我们想要她硬核职场形象之外的一面,却没料到是这样的爆发式。”

更意外的是店长的“滑铁卢”。这位大城市双A店长面临一家门店关闭、评价降级,成为全片最大转折。真实发生的戏剧冲突,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有冲击力。当观众看到店长深夜在办公室独自待着时,弹幕飘过“这就是我的中年危机”。此刻,纪录片完成了从个体故事到群体共鸣的跨越。

北上广大都市的普通生活,似乎已经熟悉到不需要记录,刻板印象中,发生在这里的纪录片,至少角度要奇特一些,立意要新颖一些,才吸引人。但转移到互联网上的纪录片,反而多了更多的普通人视角,原来“普通”本身,也能成就一种城市题材的魅力。

王志强在纪录片领域从业八年,见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上帝视角”,《人生一串》的“平等唠嗑式叙事”,再到如今“替我流浪”的体验式转变。

“观众的好奇心没变,但满足方式变了。”他分析道。过去,纪录片是“看世界的窗口”,官方出品的纪录片普遍带有“上帝视角”;后来,纪录片的阵地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于是同为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仿佛是带着观众一起撸串、唠嗑,观众有一种“镜头在和我说话”的平易近人感。

到了如今,仅仅个人视角的叙事也已经不够了。王志强坦言,长视频用户向短视频流失的趋势明显,“其中自然也包括纪录片”。看纪录片的人群总体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这个趋势中,愿意看纪录片的网友还呈现一种变化:他们既要有现实的“共情”,又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把自己虐到”;既希望长视频保持足够的完整度,区别于碎片化的短视频,体验到一种酣畅淋漓、有深度的精神之旅,又希望片子节奏快、包袱密集,能够花费最少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满足。

实际上,纪录片的定义也开始变得模糊。有趣的是,王志强作为平台官方制片人,向记者推荐了一串个人UP主的账号,并且肯定道:“在我眼里,这些UP主做的视频,其实也算纪录片,也是普通人视角的不普通记录。”

当纪录片遇见个人表达

个人UP主制作的纪录片水平有多高?流量有多大?答案或许超出想象。

在B站的视频海洋里,一部长达130分钟的气象纪录片《游弋在风暴之中》悄然创下了超高留存率。对于习惯了短视频的观众而言,愿意花两小时在网上追完一部个人上传的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气象领域,并且真实记录完整“追风”过程的纪录片。两个年轻人,用6年时间跨越十省,深入台风眼,亲历气象变迁,拍下珍贵的影像并获得数据,同时也分享风暴知识,创新性地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人说,它不仅填补了中国气象纪录片的类型空白,更以独特的创作理念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形态边界。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还是学生的苏镝坷经历了人生首场台风“海葵”,并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摄影与气象这两条平行线,在2015年美国IMAX纪录片《龙卷风走廊》中已经开始交汇。“美国人能把摄影机送进风暴,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个念头像种子般在少年心中扎根。

2019年,苏镝坷拿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录取通知书,终于有机会将酝酿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从长江洪水到台风“烟花”“暹芭”“马鞍”“梅花”“杜苏芮”“泰利”“苏拉”“摩羯”“贝碧嘉”等,苏镝坷和他的搭档王路澄几乎追遍了中国重大天气事件。本科毕业时,他先制作了29分钟的试水作《风暴之下》,片子在B站获得46.8万播放量——这个数字对于气象垂类内容而言,实属意外。原来大家对气象的关注远超想象。

今年,《游弋在风暴之中》这部耗时6年打磨的作品,最终呈现出的不仅是风暴影像,更交织着两个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与思考。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