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录片受众是年轻人时进化迭代成主流(3)

更新:2025-08-20 20:05:01来源:互联网

与专业制作公司动辄许多人的团队不同,《游弋在风暴之中》的核心创作成员始终就是苏镝坷与王路澄两人。前者负责拍摄与驾驶,后者专攻气象数据解析。“我们最多不会超过四个人进行现场拍摄,”苏镝坷解释道,“追风需要极强的行动力,人多反而成为负担,风险也大。我甚至想过自己会不会面临死亡。”

团队的精简特性恰恰成为创作优势。大学师弟颜子力负责原创配乐,室友王宸韬参与策划撰稿,特效制作由隔壁班的同学秦华勇完成,也保持小而精的合作模式。这种“熟人网络”式的创作架构,既降低了沟通成本,又保留了强烈的个人表达特质。

“作为个人创作者,我可以输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不必妥协于传统纪录片的风格。”苏镝坷说,他一开始就明确,绝不把片子做成《动物世界》那样讲述视角有点“端着”的传统纪录片。

而数字技术的进步也为个人制作震撼的视听效果提供了可能。相比《龙卷风走廊》团队扛着笨重的IMAX胶片摄影机追风,苏镝坷的装备轻便得多:两台摄影机、一个三脚架加一台无人机。这种技术加持的轻量化配置,使得今日的个人制作水准,完全堪比一个专业团队。甚至影片的制作规格也达到了“满配”,4K超高清画面,全景声,观众仿佛站在风暴中心。

更具个人表达特色的是“镜头在场”。影片刻意保留了手指划过镜头的瞬间,甚至让同伴拿起摄影机拍摄的场景入画,时时刻刻营造一种“我在现场”的镜头语言,由此让观众清晰感受到拍摄过程的真实性,形成独特的沉浸体验。这种个人化表达让影片兼具科学严谨与情感温度。当弹幕中频繁出现“堪比灾难大片”的评价时,背后是观众的认可——它既有震撼的视听冲击,又有个体Vlog式的亲近感,更有科普的信息量。

为这部片子,苏镝坷六年投入几十万元,耗尽了读书期间的积蓄。“如果交给公司或者专业团队制作,没有几百万元根本拿不下来,还未必能拍到这样的效果。”他坦言,正是个人爱好驱动的低成本运作,才有了这部片子的诞生。

互联网平台为这种小众创作提供了生存土壤。B站的弹幕文化成为影片独特的互动场域。这种反馈机制让个人创作者不再孤独,也让这样的非典型作品得以突破圈层。

而苏镝坷本人,平时通过承接商业拍摄维持基本收入,用业余时间投入心仪的创作。“如果去工作,就真的不能专职追风了。”他说。互联网平台、科技加持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让个人视角的纪录片得以诞生,也让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气象类纪录片出圈。

真实的重构:

纪录片的当代转向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一个话题: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该如何定义真实?

影片有一些场景,因视听效果太好反而被部分观众质疑“造假”,怀疑是不是用了特效。苏镝坷说:“我最自豪的就是,所有拍摄到的天气画面,那些仿佛大片一样的画面,没用任何AI特效,全部是真实的。”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