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海报。资料图片 《鲲鹏击浪》海报。资料图片 《问苍茫》剧照。资料图片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创新融合特征。在坚守历史真实、厘清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创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历史洪流中的青年个体,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多视角的群像塑造、年轻化的传播语态,成功构建了青春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对话空间,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生产传播探索出新路径。 “青春”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进程,为青春化表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素材和独特的精神底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那个时代既是怀抱理想、在现实困境中探索前行的热血青年,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传播者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勇敢担当者。无论是中共一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还是遵义会议、古田会议,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信仰抉择。这种由青春热血与坚定信仰交织而成的历史特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叙事张力。 《问苍茫》讲述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鲲鹏击浪》则通过北上寻求真理、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领导湖南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事件,表现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在纷繁杂乱的众多主义中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感人故事。这两部作品既聚焦毛泽东信仰确立时的心灵震颤,又展现面临情感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既记录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又捕捉理想淬炼的细微瞬间。很多网友表示,看这两部剧有一种和毛泽东一起成长的感觉。和青年的他并肩而战,走他走过的路,体验他当时面临的辛苦。 当然,“青春”不仅是一个年龄阶段的标识,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看,青春化表达已超越单纯的人物年龄特征,实现了创作观念、美学风格和叙事语言的整体革新。以《鲲鹏击浪》《问苍茫》《浴血荣光》等电视剧和《古田军号》《血战湘江》等电影为代表的优秀作品,无不刻画了革命者挥斥方遒的豪情、百折不挠的韧劲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青春的热血激情与信仰的坚定力量在革命历史叙事中相互激荡,熔铸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构成了颇具感染力的情感共鸣基础。在这种创作范式下,“青春”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和精神气质,成为连接当代观众与革命历史最自然的情感纽带。 实现了历史叙事的转变 与青春化表达在内容层面的创新相呼应,革命历史题材在叙事结构上也实现了重要突破。近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多线并进、群像推进、时空交织的结构创新,正在成为新一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共识选择。但这类叙事结构并非对人物与事件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事件的交错化”与“情绪的集中化”的艺术处理,在保持历史纵深的同时强化了情感的真实性,,使革命叙事既具有史诗品格,又充满情感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