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假篝火在其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设计赌注”,成功运用可以带来传统设计无法提供的情绪波动和突破常规的乐趣——从高度期待到瞬间绝望,再到克服挑战后的释然或愤怒,这种强烈的情感曲线是许多追求深度体验玩家所看重的。 同时,它也要求玩家改变固有的游戏思维,培养更全面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例如留意环境细节、篝火外观的微小差异等),从而与游戏世界产生更深入的互动。但是,假篝火并不是一种适合于普通玩家的普遍设定,它的硬核属性就已决定其与普通玩家的隔绝,毕竟生活已经够苦了,好不容易玩个游戏还要一直苦,那也太苦了。
说了这么多假篝火的不好,那么假篝火这个东西是否有可能会是好用的呢?我想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我将其总结为了三条判断标准。首先是其能否提供合理的线索或反馈,优秀的假篝火设计应给予敏锐玩家发现端倪的机会,例如细微的环境提示、不同于真篝火的外观模型、或之前区域给予的间接暗示等。它应该是“可规避的陷阱”而非“纯粹的恶意”。如果设计得完全无法分辨且惩罚极重,那就是纯粹的答辩了。
其次是能否符合游戏整体的难度曲线和资源分配:如果游戏本身已经资源紧张、挑战频繁,玩家生存压力巨大,那么频繁出现无法规避的假篝火可能会让挫败感雪上加霜,破坏游戏体验。 反之,在资源相对充裕、玩家状态较好的环节出现,则可能更易被接受为合理的挑战,比如在随时都会有自动存档的游戏当中,玩家被假篝火突脸的成本就会变得可以接受,在这时假篝火就是一个没那么粪的设定了。
(图片来源于b站视频,BV号为BV1Z8NJeQENs/?) 最后是惩罚与收益的平衡,在一些设计中,击败“篝火怪”或成功识别并规避假篝火陷阱后,玩家或许能获得额外的奖励(如稀有物品、大量资源),或者该地点之后会转化为真正的安全点。这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设计,比单纯惩罚性的设计更容易让玩家接受,毕竟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和打一个巴掌就打了一个巴掌比较起来,肯定是前者更加符合游戏的互动反馈系统,玩家也更能接受。 总而言之,假篝火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对玩家体验的细致考量。它更像是一味猛药,用在合适的“体质”(游戏类型与受众)和“时机”(游戏节奏与环节)上能药到病除(提升体验),反之则可能伤及根本(劝退玩家)。因此,对于游戏开发者而言,对待“假篝火”这类设计,,必须怀有足够的敬畏和审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