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大管饱到精雕细琢电影四减时代来了

更新:2025-09-10 11:30:01来源:剧透宝

  目下,中国电影生产和传播的生态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顺应新的态势,推动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除了相关各方作出共同努力,行业的自我革新也势在必行。可以说,值此革故鼎新之际,中国电影特别需要一次从规模膜拜到质量为本的决绝转身,一次从盲目发展到有序生长的自觉变革,一次从资本掌控到艺术把脉的成熟蜕变。这场变革的实质,是对全媒介时代的症候进行全面审视和把握,对电影的本质进行新的塑造和定位,对市场和观众的心理予以更多的观照和尊重。说到底,是深化电影供给侧改革,推动其实现从1.0版到2.0版的升级。与之相连,电影生产的“四减”也就被提上了议程。

  减数量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我国电影生产的数量总体上一直是呈上升态势的,这也可看作是供给侧改革初见的成效之一。2010年,电影总产量为721部(其中故事片526部,动画电影16部);2019年,电影生产总产量已上升到1037部(其中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之后几年虽然受疫情影响,电影生产数量有所下降,及至2023年生产数量即得以恢复,该年影片总产量为971部(其中故事影片792部,动画电影37部)。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电影大国,每年近千部的产量不足为奇,但考虑到近年来融媒体大环境的变化,微短剧和网剧崛起、其他各种新娱乐形式兴起,及观众观赏习惯、消费场景的变化和分流,这个数量就不算少了,适当的“瘦身”势在必行。因为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是由产品的效用决定的,而效用、需求的价值是通过供给和消费双向流动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会造成奇货可居,供过于求则难免带来滞销耗损。显然,当下的主要症结是在后者,是在供大于求,一些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无需求的产品中,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抑制了产业做大做强、做出世界品牌效应的发展目标。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多少是有些拧巴的:一方面,各生产制作单位的创作冲动不可遏制;另一方面,每年生产的影片中真正进入影院和观众视野的只有三四成,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搁置。一方面,整个行业能得到的投资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因为粗制滥造而“跑冒滴漏”资金不在少数,不仅浪费资源,更稀释了行业整体的水准。两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以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容量和实际生产能力,每年以700-800部的产量较为合适。这样,既可以保证平均每天可以推出1-2部新片,春节、暑期、国庆等几个大档期平均可有10-40部影片上映(不包括进口片和重映片),以充分满足市场的储备和刚需,满足观众对影像求新求异的鉴赏要求,又不至于因为数量冗余而导致一些影片进入不了影院,产生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今天我仍然坚持这种看法。对电影行业而言,适度产量+高质量内容+合理档期分配远比单纯追求数量更重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通过“优质供给驱动需求”,而非靠数量堆砌,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建构健康的市场生态。

  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影市场的需求和容量也是会饱和的,无论电影生产,还是电影传播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只有量入为出,持筹握算,努力寻求产业规模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平衡,探找观众实际需要与产品实际供应之间的相对均衡,才能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文化消费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像去年暑期档一股脑儿推出150多部影片“狂轰乱炸”市场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也促使我们从一厢情愿的固化思维和规模情结中解放出来。因此,减量增效,集中整合资源,突破瓶颈阻碍,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理当成为当下电影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减投资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