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电影未曾还原的三国历史,易中天用动画做到了

更新:2025-09-30 01:00:01来源:Mtime时光网

时光网讯易中天已经78岁了,但当笔者见到他时,眼前的他依旧和公众记忆的模样并无二致:目光如炬,健谈如昔。尤其是提到三国历史时,更是信手拈来,口若悬河,仿佛一瞬间回到了二十年前《百家讲坛》的讲桌前。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以完全不同的身份出现在观众视野。由易中天监制、编剧,导演于孟、袁原执导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即将在国庆档期和大家见面。

与当下流行的奇幻题材不同,影片是一部“硬核”的历史动画,也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三国”题材。作为系列第一部,影片聚焦董卓入京到官渡之战的十余年历史,尤其是曹操、袁绍等人在乱世中争锋的故事。

人们早已惯于把“三国”与易中天联系在一起,这并不让人惊讶。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三国与易中天的组合,呈现的竟是一部动画电影。

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上映前,带着期待与好奇,我们与影片编剧、监制易中天,,导演于孟、袁原坐在一起,聊了聊这部新片。

缘起:地铁里的小读者

影片的缘起颇为偶然。

2023年春天,易中天收到一张朋友转发的照片:地铁里,一位初中生模样的读者,正埋头阅读他所著的历史小说《曹操》。不久后,又有人在深圳地铁上拍到了同样的场景。

这个瞬间触动了易中天,女儿易海贝顺势策划了一场读者见面会,他与小读者们面对面交流。孩子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多少有些令易中天出乎意料,现场反响热烈,甚至不少小读者们问他,会不会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这便是这个项目最初的起点。

有了这个念头,易中天便开始认真思考:是拍摄真人历史片,还是动画片?他坦言,考虑到制作成本和周期,以及艺人“塌房”等不可控的风险,动画片就成了团队最稳妥也最能实现创造力的选择。

从学者到编剧,是五十一版剧本

大家往往只注意到了易中天的历史学者身份,忽视了他的其他经历。采访时易中天透露,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在新疆插队时就开始写舞台剧,这层身份甚至比他从事历史和文化研究要来得更早、更久。

但戏剧编剧与电影编剧的创作思路完全不同,前者需要围绕人物、依赖台词搭建情境,后者则需要在世界观与事件的建构中寻找事件张力。初次做电影编剧的易中天,剧本改了51版,才最终定稿。

除了写作思路的转化,作为历史学者的易中天格外注重影片里的时代还原是否严谨,避免“历史穿帮”。他为团队立了一条规矩,汉朝之后的物件,决不能出现在影片场景中。

这种“较真”的基调,使《三国的星空》与市面上大多数历史影视作品泾渭分明。

影片的两位导演于孟、袁原分享了一个故事。

马镫,几乎是古装历史剧最常见也最不起眼的道具之一,却被易中天坚决否定不能在影片里出现。在大众印象中,马镫是骑马时必备的马具,在刻画动作戏时,马镫也是人物动作的受力点,看似微小的细节会影响到整个人物动作的表现。

原来,根据严谨的考古结果,最早的马镫在西晋时才出现,东汉时期并无此物。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决定了历史还原程度,以及骑马时人物的姿态与动作逻辑。许多影视剧对此一笔带过,而这一次,易中天和团队选择了“纠错”。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