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抗战题材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一批深刻表现民族气节与英雄精神的经典作品不仅忠实记录了抗战历史,还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赋予英雄形象以丰厚的精神内涵。从挺身而出的平民志士到百炼成钢的革命战士,从有血有肉的集体群像到情感丰富的个体生命,一个个抗战英雄形象在银幕上渐次立起,汇聚成一条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艺术代表性的创作主线,并以其对民族精神、集体记忆与道德观念的深刻表达,展现出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民族意志的银幕凝聚 抗战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始终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语境和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九一八事变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电影人的创作自觉。文艺界率先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随后,“国防戏剧”“国防音乐”与“国防电影”等系列口号渐次提出并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抗战初期文艺创作的走向。“国防电影”强调以电影为武器,在民族危亡关头服务于民族团结与抗日救亡。这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抗战电影的先声。由此,抗战电影登上历史舞台。《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聚焦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迸发的民族气节与抗争决心,以影像凝聚救亡共识。例如《狼山喋血记》借村民合力打狼这一寓言式故事,隐喻中国人民团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不屈意志。而《壮志凌云》讲述了以顺儿、德厚、黑妞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团结起来,抵抗强盗进犯的故事,展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这类影片延续了左翼电影批判现实、关怀底层的传统,在直接或间接宣传抗日、号召团结救国的同时,以真实饱满的集体英雄叙事,为战时民众注入信心、勇气和希望。 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电影创作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拓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中华儿女》《保家乡》等,采用更为直白、写实的影像语言,通过对战场与后方生活的群像塑造,诠释英雄们在烽火岁月中的抗争与牺牲,深刻展现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坚毅、勇敢。与此同时,《木兰从军》《铁扇公主》等,则延续并发展了寓言传统,借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抗争故事以古喻今,隐晦而有力地传递抗日救亡、民族自强的时代呼声。这些作品人物塑造凝练象征,叙事手法多样,共同拓展了抗战电影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 个体思想的觉醒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创作延续并拓展了抗战题材的叙事传统。抗战电影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继续深化发展,构成了主旋律创作的重要高峰。与此同时,抗战电影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发生显著转变。以往抗战电影延续传统英雄叙事模式,侧重表现英雄既定的崇高品质,对其成长过程未作深入刻画。而1949年,文艺界提出“新的英雄人物”的理念,认为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民在改造历史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在这一观念影响下,电影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塑造经历成长的英雄人物,尤其注重表现其心理转变与思想升华,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模式。比如,《小兵张嘎》刻画一位从稚嫩到坚强的少年英雄。片中嘎子误将侦察员罗金保认作汉奸并举枪呵斥的情节,既戏剧化地呈现其天真而坚定的斗争意识,也暗示了他在认知与判断上仍有成长空间。《地道战》围绕1942至1943年冀中平原反“扫荡”游击作战展开,生动刻画了高老忠、高传宝、林霞嫂、牛娃等在战火中逐步成长的平民英雄形象,通过战术学习、心理转变和集体觉醒,映射出整个人民武装在实战中不断成熟、越战越强的历史现实,凸显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