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剧《利剑·玫瑰》聚焦打拐民警工作日常

更新:2025-08-07 12:30:01来源:互联网

《利剑·玫瑰》犹如一堂荧屏“防拐公开课”,关于“拐卖何来”“打拐何难”“防拐何重”,它逐渐在观众层面对齐认知。

“拐卖”“人贩子”,这是两个仅看字面就会刺痛人神经的词。若创作唯流量取向,靠一味猎奇或贩卖苦难,想必不缺热度。面对自带痛点的打拐题材,创作的本分是什么,关系着剧的社会效益。

电视剧《利剑·玫瑰》正在央视八套与腾讯视频热播。创作初,主创团队走访几十位一线打拐民警,查阅大量文字资料,也从受害者往昔采访中摸索创作的为与不为。导演李晋瑞说,保证细节有据可查是必须的,更关键的,“如何能不着痕迹地表达受害家庭的情感,如何保护曾经的受害者回归正常生活”,这是打拐民警面对最多的问题,也是创作者的重要思量。

最终呈现的故事,剧本从现实中来,但案例并不照搬复刻某个原型,以融合提炼避免“对号入座”;拐卖少女、盗抢婴儿、跨国拐卖等犯罪手法均有着墨,但多样化取材论类不论量,更重警示而非展示;剧作对打拐民警的群像塑造、受害家庭的伤痛描摹、犯罪背后的人性深渊等,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有意象化侧写的克制,在烈度与温度间求取平衡。

开播以来,无论是“致敬打拐警察”“宝贝回家”等观众热评、弹幕热词,还是由剧情延伸出的防拐常识新媒体活动,抑或网友自发地在剧集话题下转发寻亲启示等,观众反馈、社会反响都佐证着——《利剑·玫瑰》犹如一堂荧屏“防拐公开课”,关于“拐卖何来”“打拐何难”“防拐何重”,它逐渐在观众层面对齐认知。

拍“利剑”出鞘,也警示平静之下有暗流

《利剑·玫瑰》以“主线案+单元案”双线交织推进。女主人公邓妍早在童年时期就背负了好友林然被拐的沉重阴影。如果说,寻找然然、弥补遗憾,是促使她报考警校的决心,那么随着漫长的打拐工作展开,从“找一人”到“守护一方平安”,人物心头之殇渐渐沉淀为打拐的不竭动力。电视剧跟随邓妍的成长,一步步揭开林然被拐的秘密;也用高密度叙事,从女大学生被拐、婴儿失踪、晓光回归等一连串案件里,直击一众打拐民警为拯救破碎家庭所做的不懈努力。

既保持独立案件的紧张感,又有主线串联,逐步揭露陈年旧案的真相、揭开庞大拐卖网络的黑幕——剧作双线并行拍“硬核打拐”、“利剑”出鞘,以悬念为收视热度续航是一方面,展现随时代进步的技侦手段、打拐机制是另一层面。剧中故事设定在2009年。彼时,没有大数据,没有高清摄像头等技术加持,打拐工作困难重重。随着“天眼”网络建成、健全,随着DNA数据库联网,随着Y染色体比对技术成熟……我们似乎离“天下无拐”又近了一步。

但打拐又并非单纯的“法”与“非法”之战,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付诸努力的斗争。《利剑·玫瑰》也不局限拍警匪两面。它勇敢又克制地直面受害家庭,用或正面、或隐形的痛来警示,暗流可能就在身边。社会的共识是,真正的“天下无拐”,有机制体制护航,有公安利剑出击,还离不开全民法治意识提升。

正因此,剧集拍恶性的拐卖案,创作起笔常是大量生活化场景。“阿姨,我回家怕黑,你能送送我吗?”孩童的请求,如何忍心拒接?“你好,能帮忙买下卫生巾吗?”男子替电话那头的女友前来求助,能应允吗?有人当街病发,身为医者,伸出援手的同时,还要注意什么?工作难得,天赐良机和天降陷阱,到底怎么分?主创们意图很明朗,防拐重在日常,每个看似普通的瞬间,或许都有隐藏的骗局,需要荧屏前的你我,从此刻起多分警觉、多层防拐意识。

看见恶的深渊,更照见人性之暖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