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巧妙地将其他角色放置在道德光谱的两端,以凸显李淇的“灰度”。王砚辉饰演的反派金松峰,同样是CODA出身,他选择了利用手语这门“工具”作恶,代表了光谱中“黑色”的一面,成为李淇的一面黑暗镜像。而李淇的助手小汤,则代表着“白色”的纯粹与理想。正是在这一黑一白的映照与拉扯下,李淇的灰色才显得如此真实和动人。 饰演聋人角色的兰西雅、迟蓬、潘斌龙、周政杰等演员,同样贡献了令人信服的表演。尤其是兰西雅,被导演盛赞为“天赋型选手”,她的眼睛和手都会说话。在拍摄法庭戏时,当她饰演的哥哥被带进法庭的一瞬间,兰西雅给出了一个让导演都为之震撼的眼神反应。那个瞬间是如此真实、原始而不可复制,,导演立刻指挥摄影机捕捉特写,最终成就了一个名场面。这种源于本能的天赋,让她的每一场戏都充满了所谓的“演技时刻”。 导演的抉择 从“正楷”到“草书”的创作之道 从风格化的《消失的大象》到写实主义的《震耳欲聋》,万力的这次转向,并非一次简单的题材更换,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艺术抉择。他坦言,拍摄《震耳欲聋》这样一部看似更“常规”的电影,对他而言反而是更大的挑战。“反而我觉得是这种娓娓道来,这种常规式的叙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万力解释道,“因为要用最传统的方式,不能有任何花活叙事技巧的,要把这个故事给讲好”。 万力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创作观:“比如画画,如果一上来你就画一个抽象画,观众可能就会觉得你这画的什么玩意儿…但是我先画一个写实的,或者我写字先写这个正楷,再去写草书,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选择《震耳欲聋》作为自己的电影银幕首秀,无异于万力递上的一份创作宣言。他选择先将电影的“正楷”写得工工整整,向观众和业界证明自己具备讲好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的核心能力。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对电影艺术本源的敬畏。 在喧嚣的时代,万力选择沉静下来,在无声的世界里,倾听人性的回响。这既是导演的抉择,也是《震耳欲聋》这部作品,给予我们最深沉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