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宝讯 你有多久没走进影院看一场爱情电影了? 近期上映了四部爱情电影,但它们的票房成绩似乎都在印证一个现象:中国观众似乎与爱情电影渐行渐远了。是观众不再相信爱情,还是爱情电影未能触及当下的情感共鸣?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谷一盈,一起探讨“当我们看爱情电影,到底想看的是什么”? 强设定下的日常瞬间 形式创新如何抓住观众 在形式上,《关于约会的一切》《7天》和《有朵云像你》因其强设定题材显得较为出彩,尤其《关于约会的一切》,就像一部爱情版的“头脑特工队”。 影片以软科幻的形式,将男女主人公约会时的内心想法外化为不同的小人儿,呈现出爱情中细腻而复杂的心理博弈。 影片开场,男主角的多个“念头”形象讨论着送礼物的选择,观众起初并未察觉这些形象是其内心的投射。直到男主角来到女主角楼下,女主角房间的灯光一开一关,镜头揭示她的“念头”们也在为亮度纠结,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呈现。 电影中生活流的拍法让强设定显得不夸张、不复杂,而是贴近日常。这种细腻的呈现,,恰恰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陷入爱情的男女的真实状态。 相比之下,《7天》中每个人头上有一个数字的设定,虽然一开始吸引人,但“七年见一次”的动机显得不够强有力,难以让观众完全信服。 《有朵云像你》则通过男主角失忆后八年重逢的设定,试图链接过去与现在,却因缺乏日常化的细节支撑,显得脱离现实。 谷一盈指出:“强设定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相信故事的发生。如果观众不信,后续的情感共鸣就很难建立。” 永恒命题下的时效热点 爱情电影如何回应当下 在话题捕捉上,四部电影都试图回应当下的情感热词。《爱的暂停键》尤其突出,影片聚焦焦虑型与回避型人格的碰撞,呼应了网络上对情感关系的热议。 爱情的表达是亘古不变的——相爱、爱与被爱。但表层需要时效性,贴合当下观众的兴趣和理解。 谷一盈分析,早期爱情电影往往有一个明显的“坏人”或“错的一方”,而近年来的爱情片更倾向于呈现不同人物在爱情中的状态,而非简单对错。《爱的暂停键》通过展现男女主角的内心挣扎,呼应了当下对自我认知和情感复杂性的探讨。 相比之下,《有朵云像你》让谷一盈略感失望。她认为,失忆、绝症等传统梗在当下显得老旧,缺乏新意。影片的破题方式未能带来新鲜感,情感表达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观众内心。 情感深度的向内挖掘,从“见他人”到“见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