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分集标题采用了坏电影工作室译制版本(资源见他们微博),并对部分集数有重要情节和结局泄底,谨慎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英国电视荧屏迎来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恐怖风潮,由老牌恐怖片厂牌汉默电影公司制作的电视剧集《步步惊心》在1980年播出。虽然只有短短一季十三集,但它凭借强烈的风格、拔尖的制作水准,冲击了当时观众的印象,至今仍被无数恐怖爱好者津津乐道。最近中文网上的知名恐怖迷友团体“坏电影工作室”洗版了熟肉,画质相当感人,也让我首次领会到这部大名鼎鼎的作品的魅力。 时间回到1979年,以哥特恐怖片闻名的汉默公司由于经营困难,进入了破产管理阶段,但两位前董事会成员迅速接手,通过建立新公司延续了品牌生命。在重整旗鼓的过程中,他们选择了最可行的续命项目——制作一部恐怖集锦剧集,并投入了电影级别的制作资源。其直接结果是,该剧的恐怖指数遥遥领先当时平均水平,许多场面直接而饱含冲击力。 比如在《墓地来客》这一集中,开场就是一场极具张力的暴力戏份,独自住在乡间别墅的美国富家女深夜遭遇闯入者,对方不仅粗鲁威胁,还实施强暴。情急之下,佩妮抓起男友的猎枪,近距离射中了闯入者的脸部,画面呈现了喷溅的鲜血和闯入者捂着眼睛惨叫倒地的场景,一切都发生在片头主题曲之前,瞬间把观众拉进紧张压抑的氛围。 其他集数同样不避讳展现暴力和身体的尺度。第一集《女巫时光》中,一位自称穿越自300多年前的女巫出现在男主角的谷仓里,并很快赤裸着身体对他展开了诱惑。在《魔鬼搭车人》的开头,一个穿着黄色雨衣的搭车人用异常长的指甲刺穿了司机的脖子,导致车辆失控翻覆。 即便是涉及儿童的主题,如《满月之子》中关于幼童变狼人的设定,,尽管没有直接展现他们的变形型态,也带着一种原始的、不安的威胁感。这些画面和情节的处理,在当时的电视剧领域相当罕见,尺度丝毫不亚于电影,让习惯了温和电视节目的观众震惊又刺激。 而更让他们感到压抑难忘的,是全剧几乎清一色的悲剧结局。汉默恐怖片常常带着宿命论的阴影,《步步惊心》把这层阴影铺满了每个故事的终点。主角很少能获得解脱或胜利,甚至连逃出生天捡回一条命都是个奢望,更多的是陷入疯狂、死亡或被永恒的诅咒所困,从头到尾每一集,都始终贯彻着人性崩坏、超然邪恶不可战胜的悲观基调。 比如《第十三次聚会》女记者露丝为揭露真相潜入食人族聚会,却在逃跑时被食人族一员的健身教练用杀害,而跟她一起调查的朋友安德鲁也被灭口,食人族团体继续保持隐秘,逍遥法外。 《无声狂呼》宠物店主克鲁格用带电的机关和心理实验控制前罪犯查克,却意外疏忽掉进了自己的刑具里,求救无门陷入崩溃——这原本是个恶有恶报的爽片结局,谁知查克夫妻大难不死回到家中,竟然也陷入了另一个牢笼,遭遇了更恐怖的处境。 《撒旦的面具》作为全剧的最后一集,更是将绝望推向了顶峰。男主角埃德温本是一个普通的停尸房助理,因被针刺伤和一连串诡异的数字9的巧合,深信自己感染了邪恶病毒。他逐渐偏执,最终在幻觉驱使下刺死了自己的母亲,并效仿他曾看护过的病人,在自己的头骨上钻孔,试图驱魔。最后一幕,他躺在手术台上,和开头那个病人一样,虚弱地恳求医生“让我的灵魂安息吧”,暗示恐怖的循环永无尽头。 这种几乎不给角色和观众喘息空间的悲剧性收尾,成了《步步惊心》的标志,让人观看后久久不能释怀,犹如梦魇在情节落幕后继续。 除了恐怖氛围,此剧的不少创意构思也是巧夺天工,尤其是我个人最钟爱的《梦醒时分》一集,无论叙事结构,还是核心设定,都展现出惊人的超前性,四十多年后回看,会发现它与诺兰的《盗梦空间》存在各种耐人寻味的呼应。 这集主角是一个叫诺曼的中年房产经纪人,他厌倦了自己妻子,一心想着和年轻漂亮的女秘书在一起,而后者也频频对他诱惑调情。有一天,一个自称雷伯恩先生的人来到办公室,委托诺曼评估一处偏僻破败的庄园。 诺曼一到那个庄园就遇到了怪事,他听到一个声音指控他在13号星期五谋杀了妻子,接着他不但真的看到妻子的尸体,还遭到神秘力量的追杀。遇害后骤然惊醒,他意识到这只是个噩梦,回到办公室后,秘书也根本不记得昨天雷伯恩先生来过。 然而事情没完,当他再次探访庄园所在地,怪事又变着法子轮番上演,而每次都以他从噩梦中惊醒为结束。在一个梦境中,他遇到了自称是庄园女主人的鬼魂,又被雷伯恩先生抓住,吊在了庄园的绳套上。在另一个梦境中,他被检查出脑瘤,而在手术台上操刀的医生是雷伯恩,旁边协助的护士竟然是妻子和秘书。 终于,被层层噩梦折磨得精神恍惚的诺曼失控了,在一次醒来后用枕头闷死了妻子,并满心以为自己还在梦中。但当他来到办公室,女秘书却一反之前的性感轻佻,端庄地否定跟他有任何恋情,接着警察出现,以谋杀妻子的罪名带走了他。此刻日历显示,时间终于打破了一次次的循环,来到了预告中的13号星期五。正当女秘书也要离开办公室时,电话响起,来电人自称是雷伯恩先生。 不难看出,虽然剧情设定比不上《盗梦空间》的华丽复杂,但这种嵌套噩梦的架构,与《盗梦空间》中科布团队设计的层层梦境异曲同工。诺曼的经历如同被困在他人(或自我潜意识)搭建的梦境监狱。一层层噩梦递进叠加,反复出现的“你不该在13号星期五谋杀妻子”的神秘声音,如同《盗梦空间》中梦境设计师植入的指令,不断瓦解诺曼的认知,并最终引导他在现实做出相应的行为。诺曼反复查看和确认日期来辨别梦境与现实,恰似《盗梦空间》中旋转的陀螺。 汉默公司以短短的拍摄时间和有限预算,用超现实场景构建出精彩的心理迷宫,创意密度远超当时电视剧常规水平。饰演诺曼的德霍姆·埃利奥特贡献了教科书级的崩溃表演,从镇定到癫狂的渐变,让你切身感受现实溶解的恐惧。这一集故事为后来无数意识迷宫类的科幻作品提供了原始蓝本,证明早在特效技术普及前,人类对意识囚笼的想象和表现已经足够深邃。 《恶兆之物》是另外具有超前性的一集,观感上颇有迷你版《死神来了》的乐趣。一个富翁离奇死亡,他的侄子格拉汉姆继承了一件非洲巫毒雕像。格拉汉姆开车时遭到一个司机的挑衅威胁,事后带着愤怒回忆起此事,并把刀刺进雕像,竟然导致那个司机当晚真实遇害。 随后格拉汉姆发现兄长背弃商业承诺,看着几位家庭成员和好友的合影陷入怒火,再次把刀扎进雕像发泄情绪。自此,合照上的每个人开始按照照片顺序接连死亡:坠马被农具刺穿,在片场被弩箭射杀,精神崩溃后割腕。 格拉汉姆终于意识到雕像的力量,也获知了打破诅咒的方式,但妻子却死于前去寻找他的车祸中,而他在地下室试图焚烧雕像时绊倒,被雕像上的刀刃刺穿胸膛。一切死亡都按照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中断宿命,这种破解失效的绝望,跟《死神来了》中角色躲避预知却仍难逃一死的结局高度一致。 能支撑起如此大胆的内容和沉重的基调,离不开《步步惊心》吊打当时一般电视剧的制作工艺。汉默公司虽然此时在电影领域已显颓势,但转战电视领域时,拿出了相当的诚意和资源。 不同于当时电视行业普遍采用的录像带或16毫米胶片,整部剧都采用了35毫米胶片进行摄制,这种介质通常用于影院电影,它带来的画面质感、色彩饱和度和细节表现力,是录像带难以比拟的。观众能在画面中清晰看到衣物的纹理、黄昏的光影变化,甚至阴雨天空气中的水汽,这些细节构成了真实沉浸的恐怖氛围。 拍摄地点也经过精心挑选,制作团队没有搭建摄影棚,而是买下了白金汉郡一栋曾经是私立学校的建筑作为制作基地,并深入英国的乡村别墅、真实的医院、古老的教堂、幽静的树林进行拍摄。比如《撒旦的面具》里埃德温的家是在伦敦阿克顿的希思路实景拍摄,医院戏份则在希尔林登医院完成,教堂场景选在格林福德的圣十字教堂,这种实景拍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环境的压迫感。 幕后团队集结了汉默黄金时代的老将和经验丰富的电视人才,导演阵容包括彼得·萨斯迪(代表作《血腥佳人》)、艾伦·吉布森(曾执导《魔鬼的仪式》《摩登吸血王子》)和唐·夏普(《吸血鬼之吻》《死亡机车》的导演),还聘请了刚从《神秘博士》卸任的安东尼·里德担任剧本编辑,把关故事质量。主题曲由前爵士钢琴家罗杰·韦伯创作,旋律阴森抓耳,成为这部剧集难以磨灭的声音印记。 尽管每集的制作时间被压缩在两周左右,预算也并不特别宽裕,但凭借高效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步步惊心》最终呈现的效果在节奏把控、氛围营造和叙事效率上,都达到了当时电视剧中极高的水平。 放到当时的行业环境看,这种制作规格更显突出。1980年代初正是英国影视业的艰难时期,影院观众数量锐减,政府取消了支持电影制作的税收减免,连一些老牌公司都退出了制片领域。电视台虽成为新资金来源,但预算普遍紧张,多数电视剧选择节约成本的室内戏,少用外景,降低美术精度。 相比之下,《步步惊心》每集50多分钟的时长里包含多个实景转换,从繁华都市、郊区别墅、乡村教堂到废弃医院等,场景丰富度接近电影,并以其毫不妥协的恐怖画面、令人窒息的悲剧结局和精良的制作工艺,挑战了当时电视剧的常规。它继承了汉默电影的血脉,把大银幕的恐怖体验带入了千家万户的客厅。当时不少观众认为,它的“许多单集质量超越了汉默自家的影院电影”。 《步步惊心》最终证明了,即使是小荧屏,也能承载最深沉、最令人不安的噩梦,而即便以今天的目光审视这些噩梦,依然能让你浑身发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