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测评《长安的荔枝》:先甜后酸,久久不散!

更新:2025-07-25 18:15:01来源:剧透宝

剧透宝讯 电影《长安的荔枝》即将上映,影片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讲述了唐代小吏李善德挑战不可能,千里送荔枝的故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短短一句诗,背后是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和无数人的心酸血泪。那么,这“荔枝”究竟好吃与否?



本期《今日影评》特派“荔枝品鉴使”宋方金,从成熟度、新鲜度和口感度三方面带您第一时间全面测评电影《长安的荔枝》。



成熟度:浑然天成,“包熟”之作


电影改编自马伯庸的热门IP,有网友评价说:“ 电影保留了原著精髓的同时紧张又刺激。”



对此,宋方金认为,影片主题立意成熟,叙事手法纯熟,选材浑然天成。大鹏导演抓住了“一人一事立主脑”的创作精髓:一人一事即一个人因为荔枝这一件事展开全部故事;“立主脑”则是主角李善德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去完成它,就算最终失败,也要知道自己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大鹏通过三个层次塑造李善德:从责任(想当好官,接到任务)到使命(完成任务),再到担当(为生灵涂炭、百姓苦难进言)。李善德这个小人物完成了精神成长,故事里有笑点、有泪点、有个人命运、也有家国情怀。



而在视听语言上, 相对于大鹏导演前作(),本片的视听语言达到很高成熟度。其中,最显著的是画面风格的强烈对比:长安呈现“阔大却阴郁”的景象,而岭南则充满“野性又奔放”的气息,这种视听语言的对比运用得非常到位。



在具体调度上,无论是李善德“骑着马狂奔在山路上、在水中、在船上”,都处理得精准有力。“尤其是李善德去六部办事被人‘踢皮球’,办事大厅前边的广场上,,恰好就‘有人在踢皮球’的设计简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宋方金说。


马伯庸提供了一个好故事,大鹏导演则贡献了“好的阵容”和“好的视听语言”,两者结合,就制作成了一颗非常好吃的“长安的荔枝”。



新鲜度:选材新鲜,观众共鸣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谈荔枝的古诗词很多,但是以荔枝为叙事核心的影视作品实属罕见。马伯庸借“荔枝极难保鲜”的核心难点,构成了推动情节跌宕起伏的动力。这就像电影《满江红》最后的行动目标是“取出奸臣脑海里的一首诗”一样新鲜。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