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0年,纯爱经典之作《情书》真的过时了吗?(2)

更新:2025-05-24 01:35:01来源:剧透宝

电影的最后,博子释怀了,女生藤井树也放下了父亲逝世的伤痛,真正地告别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也从电影中明白了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幸福的结局,那些遗憾和无奈就像是暗夜的萤火虫,在你需要安慰的时候,它还是会发光。



差评三:冗长沉闷?


第三,有观众认为电影有些冗长和沉闷,并直言不讳说:“剧情真的有点无聊,太适合催眠了。”面对这种观影体验“催眠化”的质疑,周桂伊认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稀释了观众的的注意力,大家已经很难体会到那种延时满足的快乐了。



事实上,这部影响了亚洲人乃至全世界一代人的爱情故事,已经用了它能够去动用的最好的吸引人的方式,比如,电影的开头是一个悬疑剧情,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因为一个地址,不断地去追溯和确认自己的身份。


“电影的前六十分钟我都在思考,他们两个人之间会见面吗?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隐秘关系?男主在里面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周桂伊说。



除此之外,导演也非常重视影片节奏方面的把控。开片漫长的奔跑情节问我观众营造出了梦幻感,影片中女生藤井树抢救等许多的快切镜头,也充满了心跳感。



影片在漫长的回忆和急促的心跳里营造着爱情带来的复杂感受,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它已经达到了充满反转、快节奏和出其不意的要求。因为暗恋的时候就是很慢的,在这种慢节奏中,就连心跳都显得非常地惊心动魄。


差评四:时过境迁?


节目的最后我们再将目光投向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差评类型:时过境迁类。有观众就坦言道:““愈发认识到电影有最佳赏味期限,《情书》如果我在青春年少之时看,或许更受触动。”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去观赏这部电影呢?



事实上,每一个东西都是有赏味限期的,包括情感。当下,爱情伴随着逐渐增大的生存压力变成了一种拉扯,大家开始算爱情的成本,爱情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现实的爱情意愿越低的时候,银幕上的“糖”就需要撒得更浓。《情书》这样的“糖”不是“代糖”,也不是那种浓烈的“网红糖”,而是沁人心脾的“自然糖”。



在那个时代,深爱孙女的爷爷需要背着她走过崎岖的、漫天大雪的山路,我们跟陌生人通信的时候会丝毫不怀疑地给他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电影《情书》好像一个能够穿越的时光机,带我们回到1995年,看看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面我们还被保留在雪地里面的呼唤与回应。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