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 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改编自法国科幻巨匠儒勒·凡尔纳于1869年所著的同名小说。仅仅六位演员,以精湛的演技在狭小的潜水艇空间内展现了在海底世界生活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入了156年前那个充满了新旧交织,充满矛盾与探索的时代。这一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竣工,门捷列夫发表了首张元素周期表……这一年,离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用的潜艇问世还有整整30年。 冷峻、未知、神秘、沉重还是抗拒?当156年以后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海底两万里》这样厚重的文学巨作,以何种风貌改编搬演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原著的一种提问,也是对当代改编者的一种审视。令人欣喜的是,中法两国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们通力合作,将中式与法式的艺哲与美思相融合,赋予了“鹦鹉螺号”新的喜剧内核,打破了人们对《海底两万里》原著的传统认知。 故事从长达一分钟的黑暗开始,当阿龙纳斯教授与他的伙伴康赛尔、奈德登上“鹦鹉螺号”的那一刻,熟悉的滑稽色彩冲淡了黑暗中所蕴含的不安和紧张情绪,也奠定了整部剧的喜剧基调。 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授三人组与尼摩船长的三人组之间流淌着的中式幽默与法式滑稽。教授三人组的构成,是基于一种经典且普遍存在的固定化角色架构。教授代表着领导者,通常这类角色具备理性、权威或使命感,负责制定目标与策略。奈德代表着行动者,此类角色通常以武力、技能或执行力为核心,承担着具体的任务。教授的学生康赛尔担任着调和者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幽默的元素。而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则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法式古典喜剧中主人与男仆的经典设定。这种设定一般会通过仆人的丑陋外表、滑稽模仿、怪诞表演以及诡计多端的性格来与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主人的英勇、纯洁的美德或矛盾、复杂、深邃的人物性格。 这种现代平等的角色人物关系与古典尊卑的角色人物关系形成了一组强烈的对照,两对经典喜剧组合在全剧中奉献出了跨越古今、超越地域的幽默,喜剧表演里经典的重复技巧被运用到了极致,英夹中的台词中巧妙地融入“奥扫西开”“哪能意思”等上海话,丰富的小丑肢体表演推动剧情发展增加滑稽感。种种喜剧元素的运用使原本厚重的原著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一场恰到好处的法式轻喜剧,不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关于幽默的体验,让整个剧作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角色关系的对照巧妙地映射出了尼摩船长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割裂与背离。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原著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下,尼摩船长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他象征着超越时代的存在,是科技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更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无尽探索的象征,代表了科技与探索的最前沿。当愚昧的人类还在与海怪进行着无谓的斗争时,尼摩船长却像一位先知一样,早已洞察了人类的贪婪与愚蠢,最后如同仙人一样消失在浩瀚无垠的生命诞生之地。 然而,在现代观众看来,这些情节显得有些过时。现代观众反而会觉得,教授等一行更像是现代文明人误入到156年前就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尼摩船长精心维护的与世隔绝的宁静,将外界的纷扰与喧嚣带入了这个原本纯净无瑕的海底世界。无论是尊卑的主仆关系、繁复的用餐礼仪、野蛮的海底野人、荒诞的治疗手段等种种细节,看似是创作者们采用的喜剧化的处理方式,但无一不表现出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已经成为了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人。他看似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科技,在海底建立起一个与世隔绝的王国,试图摆脱社会的束缚和限制,然而这种抗争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对社会孤独而高傲的抗争,而最终,尼摩船长也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失败……这种复杂的情感冲突,使得尼摩船长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天才的悲哀和抗争,也看到了一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在海底世界中的自由与束缚。这种从辉煌到边缘的转变,正是此次改编版作品中喜中生悲的深刻之处,是与原著不同的反转之处,也是跨越了百年的创作者们对文本思考的独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