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用坚韧写就家族史诗(2)

更新:2025-05-23 16:51:51来源:剧透宝

影片前30分钟以群像为主,包括丈夫鲁本斯、五个孩子的小演员都表现得很自然,妻子尤妮斯的戏份并不突出,只看出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是一个“贤内助”。而当家中遭遇剧变时,这个角色立马变得丰富、高大起来,她不仅是妻子、母亲,也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托里斯演出了“一家之主”的担当——她疏通关系,卖掉房子,取出存款,搬回圣保罗,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同时也给自己更大的施展空间。尤妮斯日后还成为了援助土著部落的律师、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顾问。可以说,她的“母爱”在现实岁月里,进化成了另一种“博爱”。

托里斯的演技精湛,她精准挖掘了原型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尤妮斯被关在监狱里的十几天,是她最坚强的时刻,那返家之后的行动,则是用更伟大的毅力,把坚强升级为了坚韧。监牢里色调阴冷,压抑到令人窒息,尤妮斯还要经历精神上的摧残,此时她坚定的眼神令人佩服;而当尤妮斯终于回到家中,第一时间看到熟睡的孩子时,眼里又盛满了温柔和欣慰;还有她在浴室里拼命清洗身体的动作,既表达出劫后余生的叹息,也阐述了人物对于暴力的态度。托里斯在这些细节上的诠释,都符合角色自身的性格。对丈夫的温柔体贴,对子女的关怀备至,对帮助者的感激,都藏在托里斯的眼神和嘴角里。哪怕刚刚从证词中看到希望,转瞬又被死讯所浇灭,尤妮斯仍然能在子女面前强忍泪水,其“心脏”之强大,“演技”之过硬,令人赞佩。正是这种始终“微笑”的态度,“我仍在此”的坚持,让这位母亲更加可爱、可敬,也让第二章的那句心声“我反而轻松了”合情合理。

凭借以上这些“非她莫属”的表演,托里斯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剧情类)奖项,算是弥补了母亲费尔南达·蒙特纳哥当年的遗憾。其实早在1986年,年仅20岁的她就凭借《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时隔40年后再登事业巅峰,仿佛和尤妮斯的人生际遇发生了某种“重合”。蒙特纳哥在第三章中饰演了老年的尤妮斯,无需一句台词,只要一个眼神,就胜过了千言万语,仿佛道尽了这半个世纪的辛酸。只能说,导演塞勒斯的安排太奇妙了,从《中央车站》到《我仍在此》,母女俩面容如此相似,都演绎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本身也有代际的传承,共同创造出“电影家族史”的特殊意义。

影像的记录是记忆的宝藏

作为成名已久的导演、编剧,塞勒斯当然深谙镜头和剧本之道,本片镜头和剧情结构、角色、道具的配合,处理得十分精准。像许多丰富的细节,都有铺垫和呼应,譬如开篇的军车、直升机、后面的镜子、冰淇淋,以及小狗的收养和死亡、女儿乳牙的脱落和收藏,都有着关于生命与成长的寓意,甚至于兵营中那个具有正义感的士兵,也与第二章的警卫遥相呼应,那一句“恭喜”出自有良知的普通人之口,旁证了尤妮斯一生最重要的使命达成。

影片的另一个关键表达,则是“影像”在铸就历史过程中的宝贵价值。派瓦一家不仅拍摄、保存着大量的照片,还用手持摄影机记录下的生活中的温馨时刻。这些粗粒的胶卷,怀旧的色调,是影片中最温暖的片段。曾经鲜活的人物,仿佛依然存在于某个空间里,令人珍视和向往。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