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人生》小说HR裁员指南:用KPI公式推导死亡员工名单

更新:2025-05-15 12:01:59来源:未知

  在反乌托邦小说《折旧人生》的HR裁员指南里,人力资源部的打印机吐出的不是绩效考核表,而是一张张死亡通知书。作者用数学公式的冰冷精确,构建了一个用"人力资本折旧率"计算员工生命周期的恐怖世界——当你的KPI曲线跌破临界值,公司不仅会终止劳动合同,更会直接终止你的心跳。这哪里是绩效考核,分明是21世纪企业达尔文主义的终极形态,用Excel函数完成了纳粹"淘汰劣等基因"的现代转译。

  

KPI算法的嗜血逻辑

 

  小说中的人力资源AI系统"Terminator 4.0"(讽刺性地与《终结者》同名)将员工价值分解为78个参数,从代码产出量到厕所使用时长,甚至包含"微笑频率标准差"。这套算法声称能精确预测员工"效能拐点",却在第三章暴露了致命漏洞——它把怀孕女员工玛丽亚的孕吐次数计入了"工作懈怠指数",导致系统自动触发"优化程序"。

  斯坦福大学AI伦理研究中心的洛佩兹教授指出,这种算法本质是"用回归分析掩饰社会性谋杀"。当小说主角发现系统默认设置里,"35岁以上员工"的折旧系数自动上浮40%时,读者会突然意识到:我们手机里那些健身APP计算的"健康寿命",与小说中的死亡KPI不过是一体两面。

  

Excel里的奥斯维辛

 

  人力资源总监史密斯在季度汇报时展示的柱状图令人毛骨悚然——蓝色柱子代表"常规离职",红色柱子标注"物理性裁员",两者竟采用相同的成本核算公式。这种将肉体消灭等同办公用品损耗的叙事,完美复刻了哲学家阿甘本描述的"赤裸生命"状态:当人沦为可计算的生产力单元,毒气室和裁员通知的区别仅在于执行效率。

  特别讽刺的是,系统对"死亡员工"的最后一个考核项竟是"遗体处理配合度"。某位患癌程序员在心跳停止前4小时,仍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邮件:"您在临终关怀期间的代码提交量未达标准,已影响部门整体OKR完成率"。这种荒诞映射着现实世界中某互联网大厂要求猝死员工家属退还"多领的工资"的事件。

  

数字暴力的温柔面孔

 

  小说最令人战栗的设定,是受害者对这套系统的主动配合。老员工罗伯特收到"您的折旧率已达92%"预警时,第一反应是偷偷给自己注射肾上腺素来提高工作效率指标。这种自我规训的自觉性,印证了福柯笔下的"生命政治"——我们早已内化了资本的评估标准,甚至愿意用生命来证明自己"值得被剥削"。

  在第八章的黑色幽默场景中,员工们自发组织"死亡冲刺培训营",互相传授如何在心电图变成直线前疯狂敲代码。这种集体癫狂让人想起亚马逊仓库工人挂着尿袋赶单的真实新闻,当异化劳动成为信仰,连死亡都能被异化为最后的绩效考核机会。

  

人力资本的终极异化

 

  作者在尾声处埋下细思极恐的伏笔:被裁员的尸体其实被制成生物电池,继续为公司服务器供电。这个设定直指现代资本主义的终极秘密——它不仅要榨干你的剩余价值,还要将你的尸体转化为生产资料。就像现实中某些平台将用户死亡账号转化为"数字遗产"继续盈利,生命的消逝不过是产权关系的转移。

  社会学家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预警的现象在此成为具象:当"人力资源"管理进化到"人体资源"处置,当五险一金条款里暗藏安乐死选项,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那些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员工是我们最宝贵资产"标语——在会计准则里,资产本就意味着可计提折旧,可批量处置。

  这部小说堪称数字时代的《1984》,但它揭示的恐怖不在于老大哥在看着你,而在于我们心甘情愿地给自己贴上条形码。当某天你的智能手环弹出"检测到您近期睡眠质量下降,预计将缩短有效工作年限1.4年"时,请记得这不仅是科幻小说的情节——在零工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已在无形中被标上了折旧率。或许真正的反抗,是从拒绝将心跳转换为数据点开始。

  

《折旧人生》小说HR裁员指南:用KPI公式推导死亡员工名单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