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账本》环保诈骗实录:碳中和目标下的百亿碳排放权骗局

更新:2025-05-15 11:34:31来源:未知

  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成为热门赛道,却也催生了巨大的监管漏洞。《碳账本》一书以深度调查揭开了一场涉及百亿资金的环保诈骗黑幕——部分企业利用碳核算不透明、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漏洞,伪造减排数据,操纵碳交易市场,甚至通过“漂绿”手段骗取政策补贴。这场骗局不仅侵蚀了真正的环保努力,更让“碳中和”目标沦为资本游戏的幌子。

  

碳市场的灰色地带

 

  碳排放权交易本应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但《碳账本》指出,部分企业利用碳核算标准不统一、数据真实性难以核验的漏洞,虚报减排量。例如,某新能源公司被曝通过篡改用电数据,夸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从而获取超额碳配额并高价出售。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减排指标,默许企业“注水”数据。书中引用环保组织报告称,某省在2023年碳核查中,近30%的企业排放数据存在异常,但最终仍被纳入交易体系。这种系统性漏洞让碳市场沦为“数字游戏”,而非真正的减排工具。

  

漂绿骗局的运作模式

 

  《碳账本》详细拆解了“环保诈骗”的典型套路:企业先通过虚假的碳中和宣传吸引投资,再借助复杂的金融工具包装碳资产。例如,某集团旗下空壳公司通过跨境碳信用倒卖,三年内套现超50亿元,而其宣称的森林碳汇项目实际仅存在于纸面。

  “洗碳”行为日益猖獗——将高污染产业转移至监管薄弱地区,再通过购买廉价碳信用“抵消”排放。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约12%的碳信用存在重复计算或权属不清问题。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让碳中和沦为一场会计魔术。

  

监管与技术博弈

 

  面对乱象,各国开始加强碳数据追溯技术。欧盟2025年将强制要求企业使用区块链记录碳排放流,而中国也试点“碳账本”平台,试图实现全链条可验证。但《碳账本》作者指出,技术手段仍难根除人为造假,某案例显示,甚至有第三方核查机构与企业合谋伪造卫星遥感数据。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建议,未来需建立“碳诈骗”刑事追责机制,并引入AI实时监测排放数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诈骗手段也在升级——最新出现的“碳质押骗贷”表明,这场猫鼠游戏远未结束。

  

《碳账本》环保诈骗实录:碳中和目标下的百亿碳排放权骗局

  

重建信任的出路

 

  要破解困局,《碳账本》提出必须推动三方面改革:一是建立全球统一的碳核算标准,杜绝“双重计算”;二是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碳数据审计细节,接受公众监督;三是加大对虚假碳中和宣传的处罚力度,参考欧盟对“漂绿”广告最高处营业额4%的罚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强调:“真正的碳中和需要透明,而非投机。”当碳交易从环保工具异化为金融衍生品时,我们或许该回归本质——减排的核心永远是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而非账面上的数字游戏。这场百亿骗局的曝光,正是给狂热碳市场的一剂清醒针。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