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最Talk二:为什么你总在“离谱”里找“过瘾”?(2)

更新:2025-09-18 09:55:01来源:互联网

  构成短剧世界的,不仅只有多重身份的主角,同样还有配角,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家伙往往非常“单纯”。他们不复杂、不立体、甚至没什么变化——因为他们从诞生之初,就只有一个任务:要么帮主角,要么害主角。

  于是就有了以下两大阵营,神助攻队:永远相信男主的兄弟、不管发生什么都等他的白月光、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并提供关键证据的扫地阿姨/出租车司机/夜市摊主……

  职业反派组:从第一集坏到最后一集的前女友、永远在翻白眼的势利眼岳母、毫无理由就是要搞垮男主的上司……

  他们不像活人,更像游戏里的NPC:功能大于性格,任务大于情感。他们不需要动机,只需要存在——要么推动剧情,要么制造冲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短剧当中,性格平面化的并不是只有这些npc,主角同样也是平面化的,所有的角色都是具备某种功能的螺丝,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机器,其目的在于,让你好好的爽一把,然后你就可以继续忍受生活了。

  如果短剧有编剧之神,那这位神最爱的工具一定是:误会。我们来复习一下短剧经典套路,被丈母娘打压的龙王赘婿、被上司贬低的总裁实习生、爱送外卖的系统拥有者,这些角色总会被各种误会,最经典的爽点设计莫过于反派对着被打压的龙王赘婿说:”你这么拽,你以为你是龙王吗?“

  这种错认实际上是真知的模式,或许你会想到黑格尔的”错误出真知“,但是考虑到行文的问题,这一部分我们暂不展开,留到下一篇关于游戏/电影哲学的文章当中再展开论述。回到短剧本身,在短剧中的他们秉承“能误会绝不澄清”的原则,把狗血洒满每一个角落。而这种“误会驱动”的模式,本质是为了降低编剧成本——不需要复杂的人物心理,不需要细腻的情感转变,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没说完的话、一个没推开的门,就可以持续制造冲突、延长剧情、撑起集数。

  当你以为一切终于结束:身份揭晓了、误会解开了、反派进监狱了、男女主拥抱了……

  突然——

  天空一声巨响,新角色闪亮登场!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吗?你只是他的克隆体!”

  “你真正的父亲其实在海外,他是……”

  “三年之期已到,请战神回归!”短剧,永远不会真正地结束。

  它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过山车,刚结束一轮陡降,马上又迎来新的爬升。

  所以,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上头?说了这么多套路,其实答案早已浮现,我们看短剧,看的从来不是逻辑、不是现实、甚至不是故事,而是一种“情绪的快充”,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活得小心翼翼、憋憋屈屈;但在短剧里,我们可以代入主角、快意恩仇、一秒翻身。

  它不是艺术,它是情绪生意。

  你不是在看剧,你是在充值情绪。所以,下次当你又开始“一边翻白眼一边往下刷”的时候——别自责,你只是在给自己进行一场低成本心理按摩。

  只不过,记得定时关机,保护视力,现实世界同样精彩。是吧?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