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同样拍摄了抗联战士后来如何协助苏军光复东北,如何将日军留下的弹药库、兵工厂移交给我军。这些历史事实至今仍鲜为人知,但它们真实地发生过,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解放战争。 2 在确定了要讲述的故事后,高群书和创作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 前期,团队曾考虑将《生还》拍摄成一部商业性更强、戏剧化程度更高的电影,甚至设想过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参演。 例如,片中角色“小马”原本被设定为17岁,创作团队也曾有意寻找具有流量的演员来饰演。但随着对故事挖掘的深入,高群书越发觉得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在《生还》中,高群书大量启用了新人演员。“我不希望观众因为认出某位明星而跳戏,,我要让观众相信,他们就是抗联战士。” “真实”成为高群书拍摄《生还》时唯一的追求。 因成本限制,电影最终选择实景拍摄,取景地定于东北一处名为“仙人谷”的地方。尤其是在冬季,当地积雪深达一米,信号全无,演员每前行一步都异常艰难。 那种刺骨的寒冷、极致的疲惫,以及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感受,是在摄影棚中无法表演出来的。自然环境反而帮助了演员,也成全了电影——它让每个人沉浸其中,不再是在“表演”,而是在“经历”。“没有明星光环,没有表演套路,只剩下最本真、最生涩却也最真实的反应。” 高群书希望观众不要将《生还》仅仅视为一部电影,而是将其当作一部纪录片,或一段真实的生活来体验。 “我不想借助戏剧化的手法让人感觉只是在观看一部电影。我希望观众能完全沉浸到那个时代的残酷环境中。”高群书意图呈现的是抗联战士的日常,而非通过刻意渲染惨烈情节来讲一个戏剧化的故事。 3 孩子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影片以李童的视角展开——她十二岁就加入抗联,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每日直面死亡。在拍摄过程中,高群书也毫不回避这种残酷性。比如电影中有一场砍汉奸头颅的戏,几乎以直面现实的方式呈现。 在筹备阶段,创作团队对这一情节的处理一度犹豫不决。但高群书反复思量后认为,这正是那个时代中一个抗联孩子眼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从小遭受欺压,心中怀有仇恨。而这种恨,恰恰是特殊环境下的真实反映。” 更重要的是,高群书不愿美化战争。 在抗联中没有前后方之分,每个人——包括女性、儿童、伤员等非战斗人员——始终处于枪林弹雨之中。“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生活。” 除了李童,电影中还有一个婴儿,她的出生与成长更加深刻地诠释了片名《生还》的含义。 事实上,在回忆录《风雪征程》中,这个孩子一出世便夭折了。但高群书在影片中延续了她的生命,并为她取名“金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