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靖透露,在影片中出现的高适有25个版本,李白则有15个版本,“以高适为例,他从8岁到60岁,从衣服、胡子、皮肤纹理都有不同的设计,甚至连高适的马匹都有很多种。” 48首唐诗选择标准是什么? 在168分钟的时长中,主创团队一共植入了48首唐诗,李白、高适、王维、杜甫、李龟年、孟浩然、贺知章等唐代名家轮番出镜。 筛选唐诗的标准是什么?邹靖回答,标准就是“最好一念出来,就能唤醒观众对这些诗词融合在血脉当中的感受”,“不能为了凸显诗而念,否则念诗的场景很容易显得刻意”,诗句应该自然流淌出来。主创团队希望用画面来呈现唐诗,带领观众回到群星闪耀的时代,进入诗的意境中。 谢君伟和邹靖最后选择将《黄鹤楼》《将进酒》《燕歌行》三首诗用浓墨重彩的画面呈现出来。 谢君伟记得,他的孩子当时上二年级,家里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首》,是小学6年要背完的。有一次孩子在背“春眠不觉晓”时,他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瞬间,我觉得我们父子两代人被这首诗串联起来了,这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上的共鸣。” 《将进酒》无疑是影片最惊艳的部分,在奔流咆哮的黄河边,历经沧桑的李白和高适在一场大醉后,李白现场朗诵了这首千古绝唱,画面中,李白带着高适骑着白鹤在空中飞翔,想象力爆棚。 邹靖说,《将进酒》是李白最知名的诗之一,为了完美呈现这首诗的意境,光“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就做了很多版本。“希望很多年后大家提起这首诗,不只是名家的解析,不只是戏剧的演绎,还有一帮人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这些千古名句。”从故事板到最终制作完成,《将进酒》这场戏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来制作,其中有一个镜头就做了半年之久。 高适真的救了李白? 在影片结尾,获释后的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写下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在电影中,李白因为因参加永王集团叛乱受牵连获罪,高适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委托郭子仪替李白求情,后者最终获释。但真实史料上并没有这个记载。谢君伟解释,这是主创团队的合理想象,“我们是在李白被救的基础史实上,基于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的关系和各自的人物性格,设置了这个情节。电影里高适是稳重的、有情有义的,他不会对李白见死不救,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救李白。” 片尾处,老年高适深情地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让很多观众瞬间破防。在谢君伟看来,这句话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因为书是一种媒介,书承载着诗,诗以汉字的形式被记载,精神也就永远流传了下来。我觉得这种精神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让一代代人都能够看见并保持这种精神。” 邹靖告诉记者,这部电影试图去触碰了一些人类亘古的主题,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它讲了一些关于‘变与不变’的事情,变的是时代洪流,变的是岁月蹉跎,不变的是我们立于天地间傲然的内心。” 而在制片人宋依依看来,《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这些人物,不管处境如何,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时代的洪流奔涌而过,在唐朝,高适有他的做法,李白也有他的做法。其实现代人何尝不如此,我们在这些变化中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己和理想的关系,每个人的做法不一样,但你这一生所做的选择,你所创造出来的东西,留下的痕迹,最终将凝结成你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特别想传递给观众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中的困境,但是我们要坚持往前。” 《长安三万里》票房破3.3亿元 豆瓣评分涨至8.2 |